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第1張-邵雍、共1張圖片

邵雍

邵雍,字堯夫,祖籍范陽(今河北涿州),幼時隨父親遷居到共城百源(今河南輝縣)的蘇門山下居住,因此時人稱他為「百源先生」;中年時遷居洛陽,朋友一起為他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房子居住,邵雍將這幢房子提名為「安樂窩」,自號為安樂先生,所以也有人稱他為「安樂先生」。邵雍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(1077),享年六十七歲,諡號康節,後世尊稱他為「康節先生」或「邵子」,與程灝、程頤、周敦頤、張載等人,合稱為「北宋五子」。
      邵雍年少時居住在河南共城,刻苦自勵,相當好學,讀起書來夙夜匪懈,廢寢忘食。讀了幾年書後,邵雍擔心自己只有讀書,見識還是不夠廣博,於是就周遊天下,增廣見聞。他認為自己可以像古代聖王那樣行事,立定志向要成就一番有益世人的功業。當時的共城縣令叫李之才,是個精通易學之妙的學者,他看到邵雍這麼好學勤奮,就把一套用《易經》的卦象來推理世間萬象的學問,敎給了邵雍。
      邵雍自從得了這套易經象數的學問後,更是發奮用功,從中領會到不少易學的神妙之處,漸漸對於世間萬物有了新的體會,他不像一般人去追求功名,只是大隱於市,潛心修養,而且待人真誠和善,不論對方的地位貴賤尊卑或學問好壞,他都能和人融洽地相處,因此每當他乘車出門,不管是士人、孩童,還是僕役,只要一聽見他的車聲遠遠傳來,便都爭相前去迎接,搶著說:「我家先生到了!」,可見邵雍受到的歡迎和尊重。
      中年以後,邵雍遷居洛陽,之後幾次被朝官舉薦,要任用他為官,他都稱病推辭,不去當官。但是他並非不關心國家大事,甚至因為熟習象數易學、見聞廣博,所以「遇事能前知」,而自有獨到的見解。有一次,他聽見了杜鵑鳥的啼叫聲,便預知不出兩年,會有南方人士入朝為相,然後使得天下事端頻生,果然不久後,王安石入朝為相,實行了嚴苛的新法,使得北宋陷入不停的黨爭禍事之中。這時邵雍很多在朝為官的朋友紛紛想要辭官求去,邵雍卻勸他們:「現在正是你們盡力的時候,如果在實行新政時,可以寬容一分,則人民就能得受一分的好處了!」由此可知,邵雍的眼光見識的確遠大。
      邵雍晚年病重時,朋友前來探病,他依然談笑自如,說:「生死也是常事!」並不把生死放在心上,張橫渠來探病,和他談論命,邵雍回答他:「天命我已經知道了,但一般世俗所說的命運,我就不知道了」。臨終前,程頤見他病勢深沉,藥石罔效,便請他自我主張,以意志力減輕一點痛苦,邵雍回答:「我平生學道,難道不知道這個嗎?但其實也無可主張。」意思就是順其自然就好了。程頤又說:「從此以後就要永別了,您有話想告訴大家嗎?」邵雍舉起兩隻手,程頤問說是什麼意思?邵雍說:「面前的路徑必須寬闊,路窄,自己都沒有容身處了,何況是要別人去行走呢?」這「無可主張」和「路徑寬闊」,可說是邵雍一生求學和處世的總結了。
      邵雍主要的著作為:《皇極經世書》、《觀物內篇》、《觀物外篇》、《漁樵問對》、《伊川擊壤集》等。據陳來《宋明理學》所論,邵雍的思想主要有兩個特色:一是受易學象數的影響,特別重視「數」;二是提倡「安樂逍遙」的精神境界。
      他由《易經》來說明數理,再讓代表陰陽的奇數、偶數依照數理相加相乘,衍生出一切數,據此推演出天地間萬事萬物和人生的一切遭遇,發明了一套解釋宇宙運行和變化的說法,邵雍等於是用「數」來了解、掌握天地間的一切創造、生化,因此他的學問又被稱為「數學」。
      當人透過「數」對天地萬物、人生有了掌握,在用「心」觀察天地萬物時,即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,這個規律也就是天地之道,邵雍的「觀物論」便由此出發,認為觀察天地萬物的我們的心,便也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創造、生化,然後能順理而行,忘記個人的「我」,體會萬物之情,進而以物觀物,與天地合而為一,這也是身而為人發揮最高價值、最快樂的時候。
      邵雍的一生的確實踐了他自己所提倡的觀物論,所以他自稱為安樂先生,這種純粹的安樂,並不是單單滿足物質欲望就可以帶來的快樂,它是一種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透徹明白所帶來的精神上的快樂,這樣的修養境界是很高的。但正因為境界太高,一般人往往無法企及,所以就有人批評邵雍是故作姿態,玩世玩物,並沒有達到真正的自然,對於邵雍的象數之學也不能接受,這是很可惜的,其實綜觀邵雍一生,雖然他以象數之學做為理解世界的途徑,但其實他所表現的生活態度,確確實實是一代大儒的風範,足為後世儒者的典範了!

撰稿人:連育平
圖片來源:國立故宮博物院
網站滿意度調整